為深入學習貫徹落實自治區第十三次黨代會精神,喜迎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由寧夏文史研究館、寧夏文聯主辦,寧夏博物館、寧夏書法家協會、寧夏書畫院和寧夏美術館承辦的“柴建方書法篆刻碑廊”拓片展即將在寧夏博物館展出。
??西夏末期連年征戰,寧夏地區經濟衰敗,農業荒蕪,社會動蕩。忽必烈建元之后,國家空前統一。元統治者吸取先進的中原經濟文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寧夏地區的社會經濟得到了很快的恢復和發展。公元1288年,將甘肅行省下設的中興路改為寧夏府路,此為“寧夏”一名之始。元末明初,回族形成。明清時期,寧夏社會穩定,回族進一步發展壯大。元明清三代,歷時600余年,寧夏地區社會經濟相對穩定,文化多元,中原農耕文化和邊塞草原文化交流、融合,使寧夏呈現出“塞北江南”的美麗景象。
??黨項人是古羌族的一支,早期生活在我國西北黃河上游一帶,后逐漸內遷至今寧夏、陜西、甘肅地區,依附于唐王朝,并在長期掌控夏州地方政權的過程中強大起來。公元1038年黨項首領元昊建國稱帝,國號大夏,定都興慶府(今銀川市)。因其在宋朝西北方,中原地區習慣稱之為“西夏”。西夏先后與兩宋遼金對峙鼎立,共歷十主,歷時190年。西夏地處中西文化交流的絲綢之路上,形成了一種受中原漢文化影響為主的多元文化,同時又表現出很強的民族特色。
??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是我國與周邊甚至遙遠國家交往最為頻繁的時期。自漢代張騫鑿空西域以來,一條始于長安、經河西走廊、穿越天山南北、橫跨中亞、直達波斯和羅馬的陸上絲綢之路,空前繁盛。寧夏當時作為絲綢之路東段北道上的必經之地,貢使、商賈、僧侶等大都經過此地進入中原王朝,因此留存有大量中西交流的遺跡遺物。
??漢代,寧夏南北分屬安定郡及北地郡。兩漢時期,寧夏作為邊陲重地,中央王朝大力推行移民屯墾實邊政策,漢、羌、匈奴等民族共存生息,經濟不斷發展,農牧并重。借助地利,引黃開渠灌溉、阡陌縱橫、良田沃野,鹽鐵資源日益興盛,帶動了手工業進步與商貿、交通的快速發展,城邑星羅棋布,多元文化特色鮮明,寧夏成為守御邊疆、拱衛關中的重要北方門戶。
春秋時期的寧夏分屬于義渠戎、烏氏戎、朐衍戎三個戎族方國。20世紀60年代以來,寧夏地區陸續發現了西周時期的孫家莊、姚河塬文化遺址,表明西周早期寧夏南部地區已屬周朝疆域。固原楊郎與彭堡、彭陽草廟、西吉新營等春秋戰國時期墓地的考古發掘,出土了各類生產生活用具、兵器、車馬器和裝飾品等青銅文化遺物,揭示出古代游牧民族生活的繁榮景象和青銅文化在歐亞草原廣大地區傳播交融的脈絡。同時,這一時期的文化遺存,也進一步證明了寧夏先民是草原絲綢之路上的先行者、開拓者。
寧夏地處黃河上游、黃土高原北部鄂爾多斯臺地邊緣地帶,憑藉南部六盤山、北部賀蘭山的屏障和黃河水的哺育,自古以來就是西北諸民族生息、繁衍、聚集、交融之地。遠在4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這里就出現了原始文明;大約1.3萬年前,出現農業萌芽,然而農業的發展并沒有沖擊到狩獵、畜牧的主導地位;距今1.3~0.4萬年,細石器工藝伴隨著磨光石器和陶器延續幾千年不衰。
新石器 陶器 通高38厘米,口徑13厘米,腹徑36厘米。底徑12厘米
新石器時代通高38厘米,口徑13厘米,腹徑36厘米。底徑12厘米。寧夏固原河川出土這件彩陶是新石器時代“馬家窯文化“陶器,距今約有5000年的歷史。該器物口沿微侈,直頸,圓肩,鼓腹下收,下腹素面,肩腹分界處兩側各有一個小圓耳。造型端莊穩重。頸部繪兩條平行的寬帶據齒紋,肩部以鋸齒紋和豆英紋為母題。組成四組對稱的漩渦紋圖案。
新石器 陶器 高20.4厘米,口徑8厘米,腹徑25.6厘米,底徑8厘米
新石器時代高20.4厘米,口徑8厘米,腹徑25.6厘米,底徑8厘米1984一1987年寧夏海原縣菜園村切刀把墓地出土尖唇,侈口,偏頸微曲,溜肩,鼓腹,下腹內收,平底。腹中下部置兩對稱的環形耳,一側置鴨尾狀單望。泥質紅陶,外施黑紅相間彩。頸部飾網格紋,腹部飾鋸齒紋兼帶狀魚鱗紋。器物造型生動活潑,充滿了生活氣息。
新石器 玉器 長4.4厘米,寬2厘米,厚0.6厘米
新石器時代長4.4厘米,寬2厘米,厚0.6厘米1964年寧夏隆德縣鳳嶺上齊家村出土玉鑿最少有8000年的歷史。作為新石器時代玉器的一個品種,很早就出現在人類的初始文明中。該器物長方形,頂部有切割痕跡,一角缺損,一側平直,另一側呈圓角,單面刃,刃角圓鈍。表面光滑,部分呈墨綠色,周圍有黃沁。
新石器 陶器 高50厘米,口徑11.8厘米,腹徑22.7厘米
新石器時代高50厘米,口徑11.8厘米,腹徑22.7厘米寧夏隆德縣鳳嶺鄉出土汲水用器,屬仰韶文化陶器。圓唇,卷沿,高領,喇叭口,寬肩,下腹斜曲內收,尖圓底,外表飾細繩紋,頸細而長,使用時可以在上面牢固地系上繩索。
舊石器 雜項 長129厘米,寬55厘米,高69厘米
舊石器時代長129厘米,寬55厘米,高69厘米寧夏靈武市水洞溝遺址出土該化石于上世紀60年代出土,距今4萬年左右。從這個牛頭化石的尺寸可以想象,這頭牛的身軀十分龐大。足以證實遠在數萬年前,這里曾是一片樹木叢生、水草豐茂、適合人類生存的地帶。
明代 石刻 邊長60厘米,厚15厘米
明代邊長60厘米,厚15厘米1967年出土于同心韋州鎮周新莊村,是研究慶王朱栴以及明代慶藩王府的重要史料。
西夏 青銅 通高58.5厘米、正面寬46.5厘米、側面寬25.5厘米
西夏通高58.5厘米、正面寬46.5厘米、側面寬25.5厘米1986年寧夏銀川市新華街文殊菩薩是印度佛教中的上首菩薩,位居一切菩薩之首,佛經稱之為“文殊師利法王子”。在大乘佛教中文殊菩薩是智慈的化身。濟世無窮。該造像通體鎏金,上部為文殊菩薩頭戴高冠,面部圓潤。大耳垂肩。雙目微合。
清代 書畫 橫約54厘米,最寬處58厘米,縱約64厘米
清代橫約54厘米,最寬處58厘米,縱約64厘米整副圖被均勻地折疊成八塊以便于收藏。依該圖當時所有者白云帆題記所言,該圖繪制于乾隆四年(1739)年,系乾隆四年遷筑新城滿營駐防城池設計全圖,對于后人解讀新滿營以及寧夏在清代的軍事建制,提供了很好的實物資料。
清代 瓷器 高31厘米,口徑17.8厘米,底徑15.8厘米
清代高31厘米,口徑17.8厘米,底徑15.8厘米。圓唇,直口,矮徑,溜肩,上腹鼓圓,下腹斜曲內收,平底。器通體施白釉,表面光滑,底部燒制一黑色楷書’‘清”字。該器釉色均勻,造型豐滿、渾厚、古樸、圓潤,給人以質樸、莊重之感。
隋唐 陶器 高13.5厘米
北周高13.5厘米1983年寧夏原州區南郊鄉深溝村李賢夫婦合葬墓出土此件陶馬頭較小,微低,脖頸短粗。戴馬髻,身上備鞍,鞍上置袋狀物,應為馱馬。通體施紅紫色。以紅色、黑色勾勒細部。
西夏 青銅 長120厘米、寬38厘米、高45厘米
西夏長120厘米、寬38厘米、高45厘米1977年寧夏銀月}西夏陵區M177該文物由青銅鑄造而成,中間空心,外表通體染金。牛屈肢而臥,牛角聳立,兩耳豎起,雙眸遠眺,四肢有力,體態健壯,牛頸有弧紋,比例勻稱,線條流暢,形象逼真,個體碩大。表現出了西夏時期較高的鑄造工藝。1977年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西夏陵陪葬墓出土。同年入藏寧夏博物館。1996年被定為一級文物。
清代 金銀 金冠飾長8.4厘米,寬7.7厘米,金耳墜殘長約7厘米
清代金冠飾長8.4厘米,寬7.7厘米,金耳墜殘長約7厘米。姚氏墓地出土的金飾件,造型優美,做工精細。尤其是金冠飾、金耳墜,采用錘揲、鏤刻、鑲嵌等工藝制成,是這一時期金飾中的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