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渠流潤寧夏川》李鵬攝影作品視頻展示

  由寧夏文聯、寧夏攝影家協會主辦,寧夏博物館承辦的《“長渠流潤寧夏川”李鵬攝影作品展》即將在8月底落下帷幕,本次展覽在寧夏博物館展出并采用線上線下相融合的傳播方式進行,在三個半月期間,現場觀眾超過8萬人次;先后在騰訊、嗶哩嗶哩平臺直播3場次,在線觀眾累計達到6萬人次;作品視頻同時在寧夏博物館官方微博、微信、B站等平臺推出,瀏覽量超過3萬人次,中國攝影報、寧夏電視臺、寧夏日報、新消息報、銀川晚報等媒體做了相關報道,為講好寧夏“黃河故事”寫下生動注腳。

  作者李鵬以紀實攝影的方法持續十年時間,以唐徠渠為脈絡,通過120幅攝影作品講述唐徠渠流經的青銅峽、銀川、平羅、石嘴山等6個市縣的歷史古韻與人文氣質。在展覽期間舉辦的作品研討會上,與會專家肯定了作者用影像語言重建民眾與文化遺產之間的情感聯系,并希望廣大文藝工作者在努力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實踐中,做歷史的見證者、故事的講述者、時代的記錄者、文化的傳承者。

展覽歷程

5月15日,“長渠流潤寧夏川”李鵬攝影展在寧夏博物館開幕

展覽期間推出線上直播活動

6月18日,寧夏文聯組織召開“長渠流潤寧夏川”攝影作品研討會

8月底,該展覽即將在寧夏博物館落下帷幕


媒體關注

寧夏電視臺播發展覽新聞

《中國攝影報》刊發簡訊

長渠流潤寧夏川

轉載《中國攝影報》8月14日專版

李鵬 攝影/文

  作為一名文物工作者和文藝工作者,在攝影實踐過程中,結合本職特點,我格外注重挖掘地域文化、延伸歷史文脈、聚焦時代發展、關注百姓生活。

  我的專題作品《長渠流潤寧夏川》關注的是長城護衛下的引黃灌區潤澤的這一方風土,自青銅峽108塔發端的唐徠渠水滋養的這一方百姓。穿越千年的引黃灌溉古渠系,成就了塞上江南的富庶與榮光,賦予了神奇寧夏的多彩與妖嬈。

  寧夏平原與黃河血脈交融,自古就有“天下黃河富寧夏”的美譽。素有“塞上乳管”之稱的唐徠渠,全長316公里,是寧夏平原最大的一條引黃灌溉渠道。這里的人們世世代代沿渠而居、伴水而生,在此辛勤耕作、繁衍生息、和睦相處,延續著千百年來的生活方式,盡享黃河天賜的灌溉之利。這里有生于斯、長于斯的生活根脈,牽引著我的目光和追溯的步履。作為一名居住在唐徠渠畔的攝影人,鏡頭對準身邊人、身邊事,以唐徠渠為創作脈絡,用紀實攝影手法講述寧夏“黃河故事”,是我拍攝該專題的初衷。

  溯水尋源,定格瞬間。透過取景器細細品讀浸潤著古老韻味的唐徠渠水,便可體味寧夏引黃古灌區歷史古韻與人文氣質。一年一度,如約而至的渠水從家門前流淌,無論鄉村還是城市,人們演繹著屬于自己的幸福生活;每日每夜,川流不息的渠水從田野中穿過,無論是過去還是當下,人們見證著這片熱土的時代嬗變。鏡頭定格著一個個鮮活的人物,我看到傳統生活習俗的延續,讀懂生態移民群眾脫貧致富的夢想。這里展現著“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畫卷,從唐正閘春灌開閘的濤聲,到黃渠橋冬閑社火的鼓點;從閩寧鎮迎親隊伍的喧鬧,到南梁臺移民后代的笑臉;從地三村水稻田間的耕耘,到閱海湖畔休閑嬉戲的身影。十年間,我往返穿行在唐徠渠兩岸,在10萬次快門的悅耳咔嚓聲中,記錄寧夏川最生動的表情和息息相關的命脈。

  2017年10月,寧夏引黃古灌區成功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我感到無比的驕傲和自豪,這是自己多年從事唐徠渠文物保護、研究以及參與寧夏引黃古灌區“申遺”宣傳工作的最好回報。在為唐徠渠留存人文影像樣本的過程中,展現唐徠渠原本鄉情鄉愁的激情與日俱增。無論是引黃灌區一年四季的勞作方式,還是唐徠渠畔城市鄉村的生活形態,講述的都是有關黃河的故事,生活在此的人們,總會在這里找到歸屬。希望在我的攝影作品里,某一個瞬間、某一個身影、某一個場景,抵達觀眾心靈深處,喚醒大家與唐徠渠的記憶,借以影像方式重建人們與唐徠渠之間的情感關聯。

  透過千年時光之帷,唐徠渠循著一個亙古的約定,從古至今流淌著生生不息的黃河水。從一次次拍攝中,我感受到唐徠渠水的強勁律動,體味到塞上江南的精髓和魅力。這里的人們守護著一方水土,延續著歷史文脈,從奔流的大河汲取著一份澎湃力量。

  唐徠渠,一端聯通著歷史,一端延伸向未來。

《新消息報》刊發專版

《銀川晚報》刊發專版

“長渠流潤寧夏川”攝影展120幅作品

重建觀眾與唐徠渠的情感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