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民用過的銅手爐
毛澤民(1896-1943)
寧夏有著光榮的革命斗爭歷史和優良的革命傳統,走進寧夏博物館“紅旗漫卷——寧夏革命文物陳列”,寧夏波瀾壯闊的革命歷史漸次呈現。
這件毛澤民在寧夏鹽池工作時曾使用過的銅手爐,是寧夏博物館珍藏的國家一級文物。細觀銅手爐光澤度極好,紅銅制造,長16厘米,寬12.5厘米,高7厘米,提手28厘米,蓋子中間有一圓形“壽”字裝飾,蓋子其它部位則全部為鏤空花格圖案。
毛澤民在鹽池工作時用過的銅手爐(寧夏博物館 藏)
今天,就讓我們重溫這件紅色文物背后的初心故事,見證鹽池革命老區滄桑巨變。
1936年6月21日凌晨,西征紅軍七十八師從此處攻入鹽池縣城,消滅了盤踞城內的國民黨守軍,建立了寧夏第一個縣級紅色革命政權。剛剛解放的鹽池,由于反動分子在暗中破壞,城內商店不開門,城外群眾不進城,恢復和發展商業貿易,解決軍民的生活問題成為燃眉之急!
紅軍七十八師攻克鹽池縣城遺址
1936年7月,時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駐西北辦事處國民經濟部部長毛澤民來到鹽池,幫助恢復和發展生產,指導開展經濟工作。
毛澤民是搞經濟工作的行家里手,他指示鹽池縣城市革命委員會發布法幣和蘇票兌換的公告,準許法幣和蘇票同時流通。親自指導創辦了陜甘寧邊區的第一個城市消費合作社和第一個稅務局,發動群眾入股擴充資金,建立人民群眾自己的商業機構,組織鹽池“三寶”(食鹽、皮毛和甘草)內購外銷,以保證邊區軍民生產、生活的必需品的物資供應。
毛澤民注重深入實際,經常要到鹽池各地調研指導工作,吃飯往往不準時,工作很辛苦。鹽池縣委的同志們專門送給他一件銅手爐,這只便攜式取暖加熱工具,里面放上當地出產的無煙煤,用一根火柴即可點燃,熱效快,可以隨時加熱干糧喝到熱水。他握著銅手爐不盡感嘆,“如果在紅軍長征翻越雪山時,有這樣的銅手爐就可以挽救許多紅軍指戰員的生命?!?/p>
鹽池解放紀念碑
一件銅手爐見證了毛澤民在鹽池探索奮斗的足跡,他卓越的經濟才能,組織恢復和發展了鹽池經濟,財政收入與日俱增,使之成為陜甘寧邊區的經濟中心。
1936年12月,毛澤民離開鹽池,他將銅手爐留給鹽池縣委。多年以后,回漢支隊政委梁大均將這件珍貴的銅手爐捐贈給寧夏博物館。
紅色文物傳承時代進取精神。鹽池是寧夏解放最早的一個縣,歷經了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三個時期,為抗戰勝利和支援陜甘寧邊區建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如今,鹽池不僅在寧夏率先脫貧“摘帽”,更以“不到長城非好漢”的必勝信心,邁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征程。
寧夏博物館“紅旗漫卷——寧夏革命文物陳列”展示的陜甘寧邊區鹽池縣圖文實物
寧夏博物館講解員納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