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

《守望長城》

走過千秋歲月的

寧夏長城

見證時代更迭、文明傳承

CCTV-10 2020年12月10日首播

  長城凝聚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和眾志成城、堅韌不屈的愛國情懷,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和中華文明的重要象征。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社教節目中心《探索發現》欄目推出的紀錄片《守望長城》共分為“長城明月生心上”“長城內外是故鄉”“長城崢嶸鑄脊梁”三集,分別從寧夏長城的修復保護、價值延續、時代精神等方面入手,通過長城這一重要文物載體,輔以民俗、飲食等文化元素,以及長征等歷史事件,突出長城所承載的偉大精神,深入挖掘長城與人的互動。

  紀錄片以寧夏長城為場景,在展現雄渾歷史遺跡、壯美塞上風光的同時,呈現了長城這一中華瑰寶的深遠影響、博大內涵與無窮魅力,帶領觀眾徜徉在“長城博物館”中,看長城身上落滿的文明印記,聽長城背后堆疊的中國故事。

《守望長城》第一集

  第一集《長城明月生心上》聚焦寧夏古長城保護與維修,從學者、團體、個人等多角度出發,記錄不同主體盡已所能保護長城的一系列行為,并結合修繕與科考過程中的發現,講述寧夏長城歷史發展進程,宣傳長城保護的意義。

《守望長城》第二集

  第二集《長城內外是故鄉》著重追溯長城與寧夏開發的關聯,詮釋長城對于中華文明發展、延續做出的重要貢獻。講述長城與引黃灌區齊頭并進的歷史發展脈絡,演繹“長城”與“黃河”這兩大中華民族的象征,呈現當代“塞上江南”的新時代風貌。

《守望長城》第三集

  第三集《長城崢嶸鑄脊梁》圍繞長城所承載的偉大精神展開,通過“不到長城非好漢”的長征詩篇、白芨灘締造“治沙長城”、閩寧鎮現代化建設等事件,體現長城在中華民族構筑精神家園進程中,起到的象征意義。

  在寧夏回族自治區境內,可見長城墻體總長度達1038千米,并附有烽燧、墩臺、關隘、城堡等長城防御體系中的建筑設施1225座。北至賀蘭山,南至六盤山,長城的身影遍及寧夏各地,依照方位,主要可分為東線、西線、北線、固原內邊及南部戰國秦長城五部分。其整體形狀緊隨地形地貌,將寧夏圍攏在臂彎中。這份歷史遺珍中,幾乎囊括秦、漢、隋、明等各朝所筑、技術迥異的長城遺跡,因而寧夏又被譽為“中國長城博物館”。

紀錄片尾展示攝影作品均選自

《朔地風骨——寧夏長城風光攝影作品展》

該展2019年在寧夏博物館展出

雄關漫漫 | 何碧會(石嘴山歸德溝)


星軌下的長城 | 孫國才(銀川三關口)

邊塞蒼龍 | 李鵬(永寧柳渠溝)

歲月痕跡 | 馬福成(銀川三關口)

黃龍臥雪 | 蘆有碳(銀川三關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