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色長天——寧夏通史陳列》是寧夏博物館基本陳列,分為文明曙光、西戎春秋、帝都藩屏、絲路重鎮大夏尋蹤、塞北江南六個部分。本展覽比較全面地展示了寧夏古代文明發展各個階段的重要歷史遺珍,以近2500件(套)展品,其中88件(套)一級品,勾勒出寧夏文明發展過程中華美的篇章。

  寧夏博物館館藏鎏金銅牛、石雕力土志文支座、石刻胡旋舞墓門三件國寶集中亮相本次展覽,同時還有一批文物首次向公眾展出,其中有近年來寧夏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青銅峽鴿子山遺址、彭陽姚河塬遺址最新的考古發掘出土文物。通過密集型集中展示的方式,借助復原景觀、遺址模型、多媒體、壁畫、雕塑和照片多種輔助展示形式,直觀反映了寧夏悠久歷史,彰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魅力。

  此次展覽旨在通過對寧夏歷史的簡要回顧,既激發人們思古之幽情,更啟發人們深入思考民族復興的艱難曲折,奮力書寫"建設美麗新寧夏共圓偉大中國夢”的時代新篇。


第五部分 / 大夏尋蹤

遼宋夏金時期

  黨項人是古羌族的一支,早期生活在我國西北黃河上游一帶,后逐漸內遷至今寧夏、陜西、甘肅地區,依附于唐王朝,并在長期掌控夏州地方政權的過程中強大起來。公元1038年黨項首領元昊建國稱帝,國號大夏,定都興慶府(今銀川市)。因其在宋朝西北方,中原地區習慣稱之為“西夏”。西夏先后與兩宋遼金對峙鼎立,共歷十主,歷時190年。西夏地處中西文化交流的絲綢之路上,形成了一種受中原漢文化影響為主的多元文化,同時又表現出很強的民族特色。

大夏尋蹤展廳

鎏金銅牛 西夏

1977年銀川西夏陵區出土

吉祥遍至口和本續 西夏

1991年賀蘭拜寺溝方塔出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