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色長天——第六部分 / 塞北江南 2020.03.30 ??西夏末期連年征戰,寧夏地區經濟衰敗,農業荒蕪,社會動蕩。忽必烈建元之后,國家空前統一。元統治者吸取先進的中原經濟文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寧夏地區的社會經濟得到了很快的恢復和發展。公元1288年,將甘肅行省下設的中興路改為寧夏府路,此為“寧夏”一名之始。元末明初,回族形成。明清時期,寧夏社會穩定,回族進一步發展壯大。元明清三代,歷時600余年,寧夏地區社會經濟相對穩定,文化多元,中原農耕文化和邊塞草原文化交流、融合,使寧夏呈現出“塞北江南”的美麗景象。
朔色長天——第五部分 / 大夏尋蹤 2020.03.30 ??黨項人是古羌族的一支,早期生活在我國西北黃河上游一帶,后逐漸內遷至今寧夏、陜西、甘肅地區,依附于唐王朝,并在長期掌控夏州地方政權的過程中強大起來。公元1038年黨項首領元昊建國稱帝,國號大夏,定都興慶府(今銀川市)。因其在宋朝西北方,中原地區習慣稱之為“西夏”。西夏先后與兩宋遼金對峙鼎立,共歷十主,歷時190年。西夏地處中西文化交流的絲綢之路上,形成了一種受中原漢文化影響為主的多元文化,同時又表現出很強的民族特色。
朔色長天——第四部分 / 絲路重鎮 2020.03.30 ??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是我國與周邊甚至遙遠國家交往最為頻繁的時期。自漢代張騫鑿空西域以來,一條始于長安、經河西走廊、穿越天山南北、橫跨中亞、直達波斯和羅馬的陸上絲綢之路,空前繁盛。寧夏當時作為絲綢之路東段北道上的必經之地,貢使、商賈、僧侶等大都經過此地進入中原王朝,因此留存有大量中西交流的遺跡遺物。
朔色長天——第三部分 / 帝都藩屏 2020.03.30 ??漢代,寧夏南北分屬安定郡及北地郡。兩漢時期,寧夏作為邊陲重地,中央王朝大力推行移民屯墾實邊政策,漢、羌、匈奴等民族共存生息,經濟不斷發展,農牧并重。借助地利,引黃開渠灌溉、阡陌縱橫、良田沃野,鹽鐵資源日益興盛,帶動了手工業進步與商貿、交通的快速發展,城邑星羅棋布,多元文化特色鮮明,寧夏成為守御邊疆、拱衛關中的重要北方門戶。
朔色長天——第二部分 / 西戎春秋 2020.03.30 春秋時期的寧夏分屬于義渠戎、烏氏戎、朐衍戎三個戎族方國。20世紀60年代以來,寧夏地區陸續發現了西周時期的孫家莊、姚河塬文化遺址,表明西周早期寧夏南部地區已屬周朝疆域。固原楊郎與彭堡、彭陽草廟、西吉新營等春秋戰國時期墓地的考古發掘,出土了各類生產生活用具、兵器、車馬器和裝飾品等青銅文化遺物,揭示出古代游牧民族生活的繁榮景象和青銅文化在歐亞草原廣大地區傳播交融的脈絡。同時,這一時期的文化遺存,也進一步證明了寧夏先民是草原絲綢之路上的先行者、開拓者。
朔色長天——第一部分 / 文明曙光 2020.03.25 寧夏地處黃河上游、黃土高原北部鄂爾多斯臺地邊緣地帶,憑藉南部六盤山、北部賀蘭山的屏障和黃河水的哺育,自古以來就是西北諸民族生息、繁衍、聚集、交融之地。遠在4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這里就出現了原始文明;大約1.3萬年前,出現農業萌芽,然而農業的發展并沒有沖擊到狩獵、畜牧的主導地位;距今1.3~0.4萬年,細石器工藝伴隨著磨光石器和陶器延續幾千年不衰。